文章提供:綜合企劃組
文章來源︰https://www.foodnext.net/science/packing/paper/5975597332
發佈日期:2021年06月19日 消息來源::食力 作者:李依文

疫情導致消費者飲食行為與習慣發生了變化,網購或是外送的比例大提升,也因為網購需求暴增,食品包裝(主要是不可生物降解或不可再生)的使用量也有所增加,隨之而來的就是廢棄物的暴增,而可望解決這一切的救星,可能是可生物分解包裝材料與天然抗菌劑。
根據環保署統計資料顯示,2020年台灣的一般廢棄物產生量創下歷史新高,全台重量合計高達986.9萬噸,也就是說台灣人平均每年可製造出22.2公斤廚餘與417公斤的垃圾,而突然的垃圾量暴增,可能也與疫情爆發脫不了關係。
新冠疫情的來襲,對於人類最大的影響就是改變原有的生活習慣,而其中最明顯的就是飲食的模式,隨著居家辦公、待在家時間變長,許多人會選擇網路採購調理包、冷凍食品囤貨,亦或是直接叫外送,如此除了造成運輸量過載以外,更伴隨著廢棄物暴增,但其實想兼顧便利和環保,選擇使用可生物分解材質包裝,甚至是搭配抗菌劑,都能有更好的效果。
害怕包裝成為病毒傳播管道,消費者捨環保、改用一次性包裝
新冠疫情的流行,給餐飲服務業帶來了莫大的壓力,因應消費者對於病毒恐懼而減少外出,餐廳不得不創建出全新的銷售方式,並確保食品安全。
受到疫情的影響,也刺激了線上購物的消費量,其中又以食品最為明顯,隨著餐飲業不能內用,外送的需求約莫增加了15%,美國的兩大外送平台Grubhub和Just Eat在疫情期間的收入分別增長了12%和36%。這也意味著塑料的使用提升,而塑料是不可生物分解材質,對環境造成最直接的衝擊。
2021年6月發表於《Trends in Food Science & Technology》期刊中的研究提及,美國加工與調理食品食品銷售額增長了20~-54%。雖然,目前透過食品包材傳播病毒的可能性尚未確定,且消費者也同樣害怕這樣的情形發生。因此,不分青紅皂白地一次性地使用不可分解材質的食品包材,也就成為了一種新的亂象。
想兼顧環保,使用可分解材質、天然抗菌劑包材是解方
目前仍然沒有科學證據顯示,新冠疫情的病毒會透過食物傳播,但是新型冠狀病毒透過打噴嚏、咳嗽、手部接觸等人體自然的分泌物,碰到食品或是包裝仍然有可能透過停留在表面,而增加傳播的風險,若是要同時符合不造成環境污染的訴求,可生物分解材質將成為發展重點。
生物可分解材質在利用上可分為普通生物可分解材質,與額外添加天然抗病毒劑的可分解材質。
添加天然抗病毒劑的可生物分解材質,目前在應用上其實已經有成功的案例,如:丹寧酸可抑制第一型單純疱疹病毒(herpes simplex virus,HSV-1)、石榴葉萃取物 ( Punica granatum L)可抑制水痘帶狀疱疹病毒 (Varicella zoster virus; human alphaherpesvirus 3 (HHV-3)等。
科學家發現10種對新冠病毒可能有抗菌效果的天然物質
而目前針對新冠肺炎病毒的天然抗菌劑,已有科學家發現以下10種物質可能會有抗菌效果::
1、白藜蘆醇,一種在葡萄皮 ( Vitis vinifera ) 和花生 ( Arachis hypogaea ) 中發現的多酚;
2、藏紅花,一種來自藏紅花 ( Crocus sativus L.)的類胡蘿蔔素;
3、洋地黃毒苷,一種皂苷;
4、β-Eudesmol,一種含氧倍半萜烯
5、黃酮類化合物,包括薑黃素、木犀草素、楊梅素和茶黃素(theaflavin-3,3'-digallate);
6、黃芩,從黃酮苷Scuttelaria芩;
7、石蒜鹼生物鹼,來自百合 ( Cliviaminiata);
8、甘草根 ( Glycyrrhiza glabra );
9、日本忍冬 ( Lonicera japonica );
10、高麗參(Panax ginseng)等化合物質
雖然有這麼多種不同的新材料可以應用,但其實杜絕塑料的使用就有望解決這些問題,想控制住其實並沒有這麼簡單。
無聯邦政府規範,地方根本管不住
目前某些國家,已經針對塑料使用訂定相關的禁止使用規範亦或者是徵稅,以美國為例,目前有許多州對塑料的使用有不同的使用限制規範,但這些規範的發起單位主要是由美國塑料工業協會(Plastics Industry Association,PIA)所發起,而這樣的規範並沒有聯邦政府的保障,導致許多州退出PIA的規範。
全球必須面對另類的塑料瘟疫
新冠疫情對廢棄物的原有的系統造成很大的影響,而這樣的現象全球都正在發生,塑料瘟疫,將會是人類需要面對的另一場抗疫。積極的尋求包裝的替代方案,利用更環保的材質,甚至有效可以杜絕新冠病毒傳播的天然化合物,都有可能可以為現在的亂象盡一分心力。

前往頁首